
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
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(2024年数据显示,60岁及以上人口达3.1亿,占总人口22%;65岁及以上人口达2.2亿,占总人口15.6%),退休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消费需求发生显著转变,其中旅游需求从传统“走马观花”的观光模式向“深度体验”的个性化模式升级。自驾游作为兼具自由度与灵活性的新兴旅游方式,逐渐成为退休人群的重要选择。本研究聚焦退休人群选择自驾游的深层心理机制,通过分析其需求变化、自驾游的功能适配性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,揭示背后的心理动机与价值观,为理解老龄化社会中退休人群的旅游行为提供理论支撑,也为旅游市场的适老化服务优化提供实践参考。
二、退休人群的特征与旅游需求转变:心理动机的前置基础
退休人群的群体特征与旅游需求演变,是其选择自驾游的重要前提,这种转变本质上反映了心理需求从“被动适应”向“主动掌控”的升级。
(一)核心群体特征:低龄健康者的“主动需求”主导
自驾游的主要参与者为60-65岁低龄健康老年人,该群体占退休旅游人群的60%,具备“有闲、有钱、有体力”的三重优势:时间上,退休后无工作束缚,可灵活安排行程;经济上,养老保障完善,消费能力稳定(携程数据显示,50岁以上用户中75%为50-60岁初老人群,50%来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);身体上,健康状况良好,能够支撑中长途旅行。这一群体的核心心理特征是“拒绝被动”,不再满足于“被安排”的旅游模式,而是追求“自主决策”的体验感,为自驾游的选择奠定了群体基础。
(二)旅游需求的三重转变:心理需求的升级方向
1. 从“跟团依赖”到“自由自主”:过去82%的退休人群选择跟团游,核心诉求是“省心省力”;如今这一比例显著下降,2025年“五一”期间老年自驾游客同比增长27%,反映出退休人群对“行程掌控权”的心理渴望——他们不愿再受导游时间安排、路线固定的限制,而是希望按照自身节奏调整旅行,这种转变本质是“自主需求”的觉醒。
2. 从“打卡观光”到“精神满足”:退休人群不再停留于“拍照留痕”的低层次感官刺激,而是追求文化内涵与精神收获,如参观博物馆、历史遗迹、体验非遗(如苏州园林赏景、徽州砚台制作)。这种需求升级,源于退休后“精神空虚”的心理缺口,旅游成为填补自我价值感、获取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。
3. 从“经济型消费”到“品质型选择”:尽管退休人群仍注重性价比,但消费观念更趋多元,愿意为“舒适体验”付费(如租赁空间大的车辆、聘请专业导游)。这种“理性消费、品质优先”的倾向,反映出其对“生活质量”的心理追求——退休后更关注自身感受,不愿因“省钱”牺牲旅行舒适度。

三、自驾游对退休人群核心心理需求的适配:功能与心理的契合
自驾游之所以受退休人群青睐,核心在于其功能设计与退休人群的心理需求高度契合,从“自由掌控”“安全舒适”“自主消费”三个维度满足其深层诉求。
(一)满足“自由与掌控”的心理渴望:破解“被动感”
退休人群在职业生涯与家庭生活中长期处于“被安排”状态,退休后对“自主掌控”的心理需求显著提升,而自驾游恰好提供了这种“掌控权”:
- 行程自主:可自主规划路线与停留时间,如在苏州拙政园停留半日欣赏建筑美学,或在古镇小巷与当地人闲聊,无需迁就团队节奏;
- 时间灵活:能避开旅游高峰期,选择错峰出行,如清晨出发避开拥堵,或午后休息避免疲劳,时间安排完全贴合自身作息;
- 探索深度:可深入传统跟团游无法覆盖的乡村、老街,感受在地文化(如体验农家生活、参与民俗活动),满足“探索未知”的好奇心,这种“深度参与”带来的心理满足感,是跟团游无法替代的。
(二)提供“安全与舒适”的心理保障:缓解“焦虑感”
退休人群因身体机能下降,对“安全”与“舒适”的心理诉求远高于其他年龄段,自驾游通过多重功能缓解其焦虑:
- 身体舒适适配:可随时停车休息,避免长途大巴的疲劳;选择减震好、空间大的车辆,减少旅途颠簸带来的身体负担,契合其“避免劳累”的心理;
- 健康风险可控:可随身携带常用药品、医疗设备(如血压仪),遇恶劣天气或身体不适时能灵活调整行程,降低“健康意外”的心理担忧;
- 安全保障明确:自主控制车速与路线,避开危险路段;同时可提前规划救援服务(如车辆故障救援、紧急医疗救助),这种“风险可控”的状态,极大增强了退休人群的出行安全感。
(三)实现“自主消费”的心理预期:规避“被支配感”
退休人群对“消费自主权”的心理需求强烈,反感“被迫消费”,而自驾游恰好满足这一诉求:
- 费用分摊合理:3-4人结伴自驾时,租车费与油费人均每日不足百元(非偏远地区),成本低于跟团游,且无“强制购物”环节,避免“被宰”的心理不适;
- 行李自由无约束:后备箱可容纳单反相机、无人机、衣物等物品,无需受航空或大巴行李限制,满足“按需携带”的便利心理;
- 消费选择自主:可根据预算与偏好选择住宿(如民宿或酒店)、餐饮(如当地小吃或家常菜),避免跟团游中“统一安排”的被动感,强化“消费主权”的心理认知。

四、退休人群选择自驾游的深层心理动机:价值观的体现
自驾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,更是退休人群价值观与心理诉求的外在表达,其深层动机可归纳为“自我实现”“社交归属”“健康养生”三大维度,且存在明显代际差异。
(一)自我实现:填补人生遗憾,追求价值认同
根据自我决定理论,“自治与自我实现”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核心因素,自驾游成为退休人群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:
- 弥补人生遗憾:许多退休人群年轻时因工作、家庭责任无法实现旅行梦想(如一位70岁退休教师称“年轻时想去敦煌却没机会,如今自驾实现了人生圆满”),退休后通过自驾游填补遗憾,获得“人生无憾”的心理满足;
- 探索与学习新事物:自驾游过程中,退休人群可接触新的风景、地貌、方言与文化(如了解边疆民族习俗、学习导航使用),这种“认知升级”不仅满足好奇心,更强化“我仍能学习”的自我认同,破解“退休即无用”的心理困境;
- 强化自我决定感:从路线规划、酒店预订到车辆检查,自驾游的全流程决策让退休人群感受到“自我掌控”的力量,这种“行为自决权”直接提升其自我价值感,符合退休后“寻找人生新意义”的心理需求。
(二)社交与归属:破解孤独感,构建情感联结
退休后社交圈缩小是普遍问题,自驾游成为退休人群拓展社交、获取归属感的重要载体:
- 扩大同龄社交圈:退休人群倾向于与老同事、老朋友结伴自驾,或通过车友会结识志同道合者,形成新的社交网络(研究显示,退休群体的社交需求随年龄增长而增强)。旅途中的共同体验(如分享风景、解决行程问题)强化情感联结,缓解“孤独感”;
- 促进代际融合:自驾游为退休人群与子女、孙辈创造相处机会,如国庆期间“带娃自驾”的家庭出游量同比增长15.7%,“一老一小”的旅行模式不仅增进家庭情感,更让退休人群感受到“被需要”的价值,破解“隔代疏离”的心理隔阂;
- 获取群体认同感:与同伴共同自驾时,退休人群通过分享经历、交流感受形成“共同记忆”,这种“志同道合”的归属感,让其在群体中获得认同,满足“融入集体”的心理需求。
(三)健康养生:兼顾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健康
退休人群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“健康第一”,自驾游通过“身体适配”与“精神放松”双重作用,契合其健康养生需求:
- 身体层面的健康适配:可自主选择“低强度、高舒适”的路线(如森林氧吧、温泉疗养地),避开拥挤景点,减少身体负担,符合“适度运动、避免劳累”的养生理念;
- 精神层面的压力缓解:远离城市喧嚣,沉浸于自然风景或文化场景中,能缓解退休后的“空虚感”与“焦虑感”,实现精神放松;
- 文化怀旧的情感满足:退休人群人生阅历丰富,自驾游可前往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(如红色根据地、老工业基地),重温历史记忆,满足“怀旧情感”,这种情感共鸣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。
(四)代际差异:心理动机的年龄分化
不同年龄段退休人群的心理需求差异,导致其自驾游动机存在明显分化:
- 60-65岁低龄健康老人:体力充沛,心理上追求“冒险与探索”,倾向于长途自驾(如西藏、新疆),出游频率是65岁以上人群的4.5倍,核心动机是“自我挑战”;
- 66-70岁中龄老人:心理需求转向“舒适与休闲”,选择节奏缓慢的路线(如江南水乡、山东半岛海滨),注重“深度体验”而非“距离远近”;
- 71-75岁高龄老人:心理上以“安全与便利”为核心,83%选择周边短途自驾,对“适老化设施”(如无障碍通道、休息站)需求更高,动机是“轻度休闲”而非“长途旅行”。

五、社会文化背景对退休人群自驾心理的驱动
退休人群选择自驾游的心理决策,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受社会文化、政策环境的深刻影响,这些外部因素通过“降低心理障碍”“强化心理支撑”,推动其选择自驾。
(一)孝道文化:家庭支持的心理保障
孝道文化是影响退休人群旅游决策的重要社会因素,子女的“经济支持”与“情感支持”为其自驾提供心理安全感:
- 经济与情感的双重支撑:研究显示,子女经济支持每增加1元,老年人旅游机会比提升1.035倍;获得子女情感支持的老年人,旅游机会比是无情感支持者的1.384倍。子女的支持不仅缓解经济压力,更让退休人群感受到“被关心”,减少“独自出行”的心理顾虑;
- 代际互动的推动:现代孝道强调“双向关爱”,许多子女通过代订自驾产品、规划路线表达孝心(市场上70%的老年旅行产品由子女代订),这种“子女参与”的模式,让退休人群心理上更有底气,愿意尝试自驾;
- 家庭责任的平衡:传统孝道要求老年人“照顾孙辈”,而自驾游的灵活性可让其在“带孙”与“旅行”间找到平衡(如选择短途自驾、周末出行),减少“顾此失彼”的心理负担。
(二)地域文化:旅游偏好的心理导向
东西部地区的文化差异,塑造了退休人群不同的自驾偏好,这种偏好本质是地域文化与心理需求的匹配:
- 东部地区:文化体验的心理追求: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退休人群思想开放,更注重“文化深度”,倾向于选择苏州园林、徽州非遗等文化类自驾路线,满足“精神提升”的心理需求;
- 西部地区:自然探索的心理向往:西部地区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,吸引退休人群前往“打卡”,如自驾游览雪山、草原,满足“亲近自然”的心理诉求;同时,西部地区退休人群依赖亲友推荐获取旅游信息,这种“熟人信任”的心理,也推动其选择结伴自驾。
(三)政策与基础设施:降低心理障碍
政策放宽与基础设施完善,从“可行性”层面消除退休人群的自驾顾虑,强化其“敢自驾、能自驾”的心理:
- 驾考政策放宽:2020年取消70岁考小型汽车驾照的年龄上限,2025年将摩托车驾照年龄限制放宽至70岁,为退休人群自驾提供法律保障,消除“年龄限制”的心理障碍;
- 自驾设施适配:全国高速公路网络完善,服务区配备休息区、轮椅租赁、无障碍通道等适老化设施,让退休人群感受到“出行便利”,减少“长途旅行不便”的心理担忧;
- 适老化技术支撑:车辆的智能安全系统(自适应巡航、碰撞预警)、操控简化设计(语音控制、大字体仪表盘),降低了退休人群的驾驶难度,缓解“技术恐惧”的心理,增强自驾信心。

六、自驾游对退休人群心理健康与社会参与的反哺
自驾游不仅满足退休人群的心理需求,更对其心理健康与社会参与产生积极影响,形成“需求满足—心理改善—更愿意参与”的良性循环。
(一)心理健康的积极提升
- 缓解抑郁情绪:定期自驾旅行的退休人群,抑郁发生率降低28%,核心原因是旅游创造了新的社交场景与认知刺激,有效预防“退休综合征”(如空虚、焦虑);
- 提升认知功能:自驾游中的路线规划、导航使用、文化学习等活动,能保持大脑活跃度,一位退休工程师表示“自驾让我重新找回规划能力,思维更灵活”;
- 增强幸福感:自主掌控的旅行节奏、丰富的体验感,让退休人群对生活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非自驾人群,这种“幸福感”进一步强化其对自驾的偏好。
(二)社会参与的深度拓展
- 社交网络的持续延伸:通过自驾结识的同伴,往往形成稳定的“旅游社群”,后续会多次结伴出行,这种“长期社交”为退休人群提供持续的情感支持;
- 代际互动的常态化:“一老一小”的自驾模式逐渐普及,退休人群在陪伴孙辈的过程中,参与家庭决策,减少“被边缘化”的心理;
- 社会价值的再实现:部分退休人群凭借丰富的旅行经验,成为社群中的“路线顾问”或“导游”,为其他同伴提供建议,这种“被需要”的角色,让其实现“老有所为”的社会价值,进一步提升自我认同。

七、结论与启示
(一)核心结论
退休人群选择自驾游的深层心理原因,是“自我实现”“自由掌控”“安全舒适”“社交归属”四大心理需求的综合体现:从个体层面,自驾是填补人生遗憾、获取价值认同的自我实现途径;从体验层面,自驾通过自由规划、安全保障满足其对“自主与安心”的心理诉求;从社会层面,自驾是拓展社交、实现代际融合的重要载体;而社会文化与政策环境,则为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外部支撑。
(二)对旅游市场的启示
1. 产品设计聚焦“心理适配”:针对不同年龄段退休人群的心理差异,开发差异化产品——为低龄老人设计“长途探索型”路线(如边疆自驾),为中高龄老人设计“短途休闲型”产品(如周边温泉游),并融入文化体验、非遗互动等元素,满足“精神需求”;
2. 服务升级强化“安全舒适”:在车辆租赁、景区服务中增加适老化设计(如提供带健康监测功能的车辆、景区设置老年人休息区),减少退休人群的心理顾虑;
3. 政策支持完善“保障体系”:进一步优化驾考政策、扩建适老化自驾营地,同时推动“子女代订”“社群结伴”等服务模式,为退休人群自驾提供便利;
4. 营销传播突出“情感共鸣”:围绕“弥补遗憾”“家庭陪伴”“自我实现”等心理诉求设计营销内容,如通过退休人群的自驾故事引发情感共鸣,增强产品吸引力。
综上,退休人群选择自驾游的深层心理原因,本质是当代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“自主意识觉醒”“价值需求升级”的体现。自驾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,更是退休人群重构生活意义、实现心理满足的重要途径。未来,旅游市场需进一步关注退休人群的心理需求,通过个性化、适老化的服务,助力其实现“有品质、有尊严、有价值”的退休生活。